永康市中小学艺术节盛况空前引爆全国
日期:2019-10-31  作者:李梦楚 潘燕佳  发布人:zjycy  浏览量:379 出处:浙江新闻

  25日,永康市2019年中小学艺术节盛大开幕。6800平方米展厅,100多所参展学校,2万件参展作品……无数参观者慕名而来,在雨天中排起长队。他们穿梭于各个展区,或驻足观赏,或仔细研究,或低声赞叹,或拍照留念。他们被一件件精美的艺术品所吸引,被永康市的艺术教育成果所震撼。

  近年来,永康市以“一年四节”(艺术节、读书节、体育节、科技节)为载体,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此次艺术节的举办,是永康市美育成果的一次全面展示,更是推动整个城市的文化建设、提升整个城市的文化品位的一个有效载体。它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也让全社会对艺术教育有了新的认识,让市民通过对艺术的感知,对美的欣赏,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养成良好的艺术素养,进而推动社会整体大跨步发展。

  3个“史无前例”,奉献艺术盛宴

  “参展学校数量史无前例,作品数量史无前例,原创程度史无前例。”市教育局局长谢滔的三个“史无前例”,是对全市中小学生创新创造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的高度肯定。

  据悉,本届艺术节从年初就开始筹备。8个多月来,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的足迹遍及所有城乡、山区以及特殊学校,他们尽可能地走访帮扶,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扩大参与面,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努力让每个孩子都有出彩的机会。

  此次艺术节作品全部由永康市中小学师生原创设计、制作,所用材料就地取材或废物利用。暑假期间,一些学校的师生主动返校“加班加点”,只为在艺术节上呈现最好的作品。由于学生上交的参展作品多达2万余件,展厅“被迫”扩容了3次,最终扩大到了6800平方米。

  前几日,永康籍著名作家、画家鲁光莅临展会现场,本想“看十分钟就走”,未曾想被一件件精美的作品吸引目光、留住脚步,一呆便是一个多小时。开幕式当天,有的学生冲着自己的作品而来,兴奋地拉着爸爸妈妈在作品前合影;有的市民组团而来,惊叹于师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展会第二日、第三日恰逢周末,慕名前来参观的市民及外地游客在会展中心排起了长队,盛况空前。有市民提议将展会时间延长,让更多人到现场感受这前所未有的感官体验。

  6个“突出特色”,展现奇思妙想

  在展会现场,记者看到,此次艺术节的参展作品突出五金特色、本土特色、学校特色、创意特色、环保特色、国庆特色。参展作品材料并不“高大上”,师生们利用铁丝网、螺丝钉、废旧布料、硬纸板等身边唾手可得的原材料,发挥奇思妙想,把五金之美、永康之美、艺术之美展现得淋漓尽致。每个作品旁边都配有一个二维码,扫一扫,就能看到孩子们的思考与创想,看到集体的智慧与感悟。

  方岩中小学用简单的金属材料——锡箔纸为主要材料,将学生们亲手制作的1080只蝴蝶组合成了破茧成蝶的形状;人民小学化腐朽为神奇,将平时餐桌上的调羹经过弯折、剪断、焊接,做成了知更鸟、猫头鹰等鸟类。

  木板、油漆,仅用这简单的两样东西,前进学校便以版画的形式展现了后吴古村、西津桥、国际会展中心的风采;大后小学则将传统剪纸艺术与民间板凳龙工艺相结合,将50个自制剪纸灯箱拼凑成“中国”两字,并在正上方挂上了极具本土特色的板凳龙龙头。

  中山小学坐落在五指岩山脚下,学生们便用一颗颗铁钉代表自己,造就了一座五指岩山;柏岩小学地处蜜梨之乡,师生们就地取材,利用修建后的梨树枝和废弃木材拼贴,描绘了硕果累累的山村风景;八字墙小学的师生将当地经过长期风化的猪血沙经过浸泡、过筛、练泥、装窑、烧制,最终呈现了极其精美的茶具和中国汉字的泥板。

  摆上两面镜子,撒上金黄色的银杏叶,烈桥小学为众人营造了一个无线延伸的银杏花毯;高镇小学将400只由不同布料拼贴而成的精心配色的蝴蝶组成了巨大的圆形蝶环,营造出梦境般的童话氛围;利用超轻黏土,球川小学的师生们创造了一个巨幅的金色饕餮纹样,仿佛把“三星堆”搬到了展会现场。

  废旧瓶罐能做什么?永康五中的360名学生利用废旧瓶罐刻画出了一张张妙趣横生的脸谱;闲置牛仔衣裤又能做什么?永康二中的师生齐心协作,用牛仔布料制作了地标建筑西津桥、梵高的《星月夜》等美景。

  油川小学用一颗颗小石子和沙子,展现了“一带一路”的壮美蓝图;以刀代笔,捏刀向木,石柱初中380余名学子一刀刀刻下了70年大国气象与最美家乡风采;无独有偶,永康四中的学生也将篆刻与木刻版画相结合,用一块块木版画拼凑出了一张中国地图。

  ■记者手记

  打响“学在永康”品牌

  此次艺术节,可以说是永康市素质教育成果的一次全面展示。近年来,永康市推出了一系列改革举措,把学生的品德发展、学业发展、身心发展、兴趣特长纳入教育质量监测评估体系,对学校的教学质量进行综合考核,从而引导、激励学校大力发展素质教育,办出特色、教出风格。同时,该市还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中小学艺术节,只是永康市加强素质教育的载体之一。近年来,永康市大力“造节”,以此搭建素质教育的展示平台,鼓励全市各中小学校积极开展教育实践活动,极大地满足了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一年四节”(艺术节、读书节、体育节、科技节)成为该市中小学每年必办项目,素质教育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盛况,大批师生在各级各类比赛中获奖。如今,永康市“一年四节”品牌影响力逐渐扩大,已经成为打响“学在永康”品牌、推动永康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金名片。

  10个“专家声音”,畅谈美术教育

  尹少淳(国家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美术课程标准研制课程组组长,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很震撼,没想到永康师生具有如此大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观展时我发现,很多作品都结合了地方特色,用五金元素创作是其他城市所不具备的。永康作为县级市,举办如此规模的展览,在全国也是非常罕见的,此次展览将会对社会美育、学校美育、永康文化建设带来重大的意义。通过这样大型的艺术展,能很大程度地刺激全社会关心美育发展,同时也能促进人民素质提高,进而推动永康社会整体大跨步的发展。

  钱初熹(国家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委员,教育部中小学教材审查委员会委员,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当成长遇见艺术”作品展示不仅有传统艺术,也有现当代艺术。学生们变废为宝,现代作品和传统积淀发生碰撞,这样的展示方式非常具有内涵,教育的意义和艺术的价值都很高。通过这样的展览,我们看到孩子们的创意能力,还有美术造型能力、动手实践能力、交流合作能力。观展的学生们也学会了观看艺术作品,并有自己的见解,这对我们中国未来的社会主义接班人的培养也是很有价值的。

  胡知凡(国家教育部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研制组的核心成员,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近年来教育部对美育工作非常重视。永康市教育局举办这样大型的艺术展,对永康市的美术教育甚至是全市的美术文化提升都非常有帮助。尤其是小学生的参与,对普及艺术教育、提高下一代审美教育都有着重要意义。展厅内,大多是家长带着孩子来观展,这也是一种互动,对孩子从小对美术教育的理解、审美文化的提升都有着积极作用。

  李力加(浙江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基础美术教育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少儿美术艺委会委员):这次艺术节全市所有学校的所有学生一同参与艺术创作,很好地诠释了教育部提出的“聚焦人人”理念。展览无论是艺术品质、材料应用的广泛性、学生普及度和全员参与度,都不亚于其他省级以上展览的水平。艺术源于生活,老师通过对学生艺术教育,让他们学会从生活中寻找创作元素,发现美的元素,这些带给孩子们的滋养是永康文化所赋予的,是构成永康孩子未来成长、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人的基础的艺术教育。

  魏瑞江(中国美术家协会少儿艺委会委员,天津市教研室美术教研员、特级教师):每个孩子的作品都与现实生活有很大的联系,通过这样的方式,美育真正变成了一个载体,真的走进每个家庭、每个家长、每个孩子心里。很多作品的原材料都来自于生活中,有的是不起眼的物件,有的是接近报废的物品,通过这样的形式,让它们焕发出新的生命。这不仅是艺术,也是文化。永康精神就在艺术作品中形成了,这恰恰是课程改革中、美育深化过程中,我们需要寻找的。

  崔卫(《中国美术教育》常务副主编):这些富有创意的美术作品,既充满童趣,又彰显了永康地域自然资源和经济产业特色。此次艺术展给师生带来巨大成就感的同时,也会改变社会各界对美术教育的认知和态度,有利于社会公众审美素养的提高。最为重要的是,学生在创作过程中与材料亲密接触,运用各种技术手段精心设计、细心制作,有效促进他们形成良好的材料意识、工具意识、创新意识以及工匠精神,这对于永康经济转型升级、创新发展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未来价值。

  贾小川(《中国中小学美术》主编):永康很好地挖掘了乡土的、本土的美术教育资源。永康作为中国五金之都,给了孩子们得天独厚的土壤。此次展览便将永康本土的五金文化和美育工作很好地结合,作品很好地展示童趣,不仅让人感受到了美好,更追忆起自己的童年。这些就是国家期刊想要的最好的资源,这样的资源有必要在美术教育平台上宣传,让全国都知道永康的美术教育,学习借鉴好的经验。

  李永正(浙江省教育厅体艺卫处、省艺术教育委员会副秘书长):充分利用当地资源进行美术创作,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创作能力的方法在此次展览当中得以充分体现,这对美术教育将是一个很大的促进。学生在创作过程中,就已经完成了美术教育教材中有关立体造型工艺的学习,并进行了延伸和拓展,大大地提高了想象能力、动手能力以及创造能力。有的作品还把当代的媒体艺术以及纤维艺术都结合进去,打破传统美术。

  苏美荣(山东省青岛市教研室美术教研员、特级教师):我曾经参观过不少展馆,永康这个艺术展是最让我震撼和感动的,每个艺术工作者从“当成长遇见艺术”这个角度,让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与艺术相伴。还有一个让我很感动的是特殊教育学校学生们的作品,通过艺术,他们内心的情感得以表达,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这也是我看到观众最多的一次展览,家长们带着孩子来观展,有的孩子还尚在襁褓,如果此刻就种下艺术的种子,我相信美育的力量是前途无量的。

  朱敬东(浙江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在这次展览中,我听到了三个声音,第一个声音是永康孩子的声音,它与孩子最贴近的生活紧密联系;第二个声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声音,孩子们通过自己的双手在想象和实践中展现了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创新;第三个声音是孩子未来的声音,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作品、材料、展现形式,还有孩子们对未来的向往,比如对“两山理论”的理解。当成长遇见艺术,美育就发生了。今天,我们看到了永康美育在全国的“永康行动”。